景德镇学院人文学院简介
景德镇学院人文学院是学校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其前身可追溯至1978年成立的人文科学系,后经学科优化与院系调整,逐步发展为涵盖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学院。学院秉承“自强不息、泽土惠民”的校训,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立足地方文化特色,融合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为江西乃至全国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一、历史沿革与学科架构
人文学院的发展历程与景德镇学院同步成长:
-
- 1978年,人文科学系成立,成为学校首批教学单位之一,早期开设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等专业。
-
- 2018年,增设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文博系),聚焦陶瓷文物研究与文化遗产保护,形成“文史+文博”双轮驱动的学科布局。
-
- 2022年,历史系独立建系,进一步深化历史学与地方文化研究的融合,形成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三大本科专业体系。
- 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脉络
人文学院紧跟时代步伐,持续推动学科专业创新发展,数字人文专业应运而生,融入学院发展进程:
2022年,学院基于新文科建设需求,开始筹备数字人文专业。组建专业调研团队,赴国内多所高校考察交流,学习数字人文专业建设经验,同时广泛收集行业人才需求数据,为专业开设做前期调研。
2023年,整合校内资源,成立数字人文专业筹备小组。投入资金建设数字人文实验室,引进前沿数字技术设备;组建师资团队,选派教师参加数字技术相关培训与学术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来校讲学,构建跨学科教学科研队伍。
2024年,数字人文专业正式获批并开始招生。制定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涵盖人文基础、数字技术、数据分析等多领域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与多家文化创意企业、文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开启学院学科发展新征程。
二、专业设置与特色优势
学院现有以下特色专业:
-
- 汉语言文学(江西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
培养方向:文学研究、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等,核心课程涵盖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语言学等,注重写作能力与跨文化素养
(校级特色专业)
-
2.文物与博物馆学
-
- 以陶瓷文物教学为核心,开设《陶瓷工艺学》《文物保护与修复》等特色课程,强化实践能力,服务文博行业需求。
3.历史学
-
- 聚焦江西本土文化,融入红色文化、陶瓷史等研究方向,课程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地方史》等,培养历史教育与文化管理人才。
4.数字人文
-
- 数字人文专业优势明显。它融合人文与技术,培养跨学科人才,就业面广,可在文化、教育等多领域任职,还能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新路径。
三、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
- 专任教师结构:现有专任教师60余人(含历史系8人、文博系10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超50%,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75%以上,多名教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
-
- 科研成就:
-
- 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多项政策建议获国家领导人批示。
-
- 出版陶瓷文化研究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形成“陶瓷文化+文学/历史”交叉研究特色。
- 出版陶瓷文化研究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形成“陶瓷文化+文学/历史”交叉研究特色。
四、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
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
- 实践平台:
-
- 校外实习基地40余个,涵盖博物馆、考古所、文化机构等,与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等开展深度合作。
-
- 学术活动:
-
- 定期组织毕业论文答辩、预答辩,严格遵循《答辩工作方案》,通过师生互动提升论文质量(如2024届222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完成答辩)。
-
- 学生发展:
-
- 近25%文博系毕业生选择深造,其余多就职于文博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在中小学教育、文秘岗位表现突出。
五、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
学院以服务地方为己任,深入挖掘江西历史文化资源:
-
- 特色课程:开设《景德镇陶瓷文化》《红色文化研究》等课程,推动本土文化传承。
-
- 社团活动:枫林文学社、陶泉学社等8个学生社团,通过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 社团活动:枫林文学社、陶泉学社等8个学生社团,通过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结语
景德镇学院人文学院以深厚的学术底蕴、鲜明的专业特色和务实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江西省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要教育基地。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产学研融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景德镇学院人文学院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