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历史:从学科萌芽到特色化建设
景德镇学院数字人文专业的设立,是学院响应国家“新文科”建设号召、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2023年教育部备案通过的新增本科专业(专业代码050110T,授予文学学位,修业四年),数字人文专业依托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致力于将传统人文学科与前沿数字技术相结合,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历史研究与数字创新的新路径。
1. 学科建设背景
景德镇学院自201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始终以“地方性、应用型”为办学定位。随着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推进,学院敏锐捕捉到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潜力。2020年,人文学院与信息工程学院开始联合筹备数字人文方向课程,尝试将文物与博物馆学、汉语言文学等传统专业与大数据分析、三维建模等技术结合,初步形成跨学科培养框架。
2. 专业申报与落地
2023年,经过两年的课程试点与师资储备,数字人文专业正式获批招生。这一过程中,学院充分整合了艺术设计系、教育系、人文科学系等多学科资源,并引入“陶瓷鉴证溯源”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技术成果,为专业建设奠定实践基础。
3. 学术交流与资源整合
2024年5月,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陈猛、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李香泉等赴北京参加由中华书局主办的数字人文专业建设交流会。会上,陈猛提出将“景德镇古陶瓷数字化保护”作为专业核心特色,强调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通过搭建“文史+文物+数字技术”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培养兼具文化素养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此次会议不仅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达成合作意向,还与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昆明学院等新设数字人文专业院校共建学科联盟,推动教材编写与实验室资源共享。
二、专业特色:瓷都基因与数字创新的深度融合
景德镇学院数字人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独特的“在地化”发展模式:
1. 以陶瓷文化为载体的学科交叉
专业课程设计中,不仅涵盖数字人文导论、文本挖掘、GIS空间分析等通用技术课程,更独创《陶瓷文物数字化保护》《古陶瓷三维重建技术》等特色课程。例如,学生通过激光扫描技术对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瓷器进行高精度建模,结合历史文献数据库分析其工艺演变,形成“技术修复+文化阐释”的双重能力。
2. 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学院与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陶溪川文创街区等机构共建实践基地,开展“数字策展”“陶瓷纹样AI生成”等项目。2024年,学生团队开发的“元青花数字档案系统”被应用于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实现文物信息的可视化检索与跨时空对比,彰显专业应用价值。
3. 跨学科师资团队
专业教师队伍由人文学院文史专家、信息工程学院技术骨干及外聘陶瓷工艺大师组成。例如,文物与博物馆学教授负责讲授陶瓷史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主导开发文物数据库,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则指导学生进行传统技艺的数字化转化,形成“人文—技术—工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三、未来展望:构建数字人文教育的“景德镇范式”
面向“十四五”规划与数字中国战略,景德镇学院数字人文专业正朝着以下方向深化发展:
1. 打造国家级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
计划联合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机构,建设“中华传统工艺数字资源库”。通过区块链技术对陶瓷制作技艺进行全程记录,建立从原料采集、成型烧制到纹饰演变的动态数据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技术支撑。
2. 推动“数字人文+产业”融合创新
依托景德镇“3+1+X”产业体系(陶瓷、航空、旅游+文化创意),专业将重点拓展三大应用场景:
- 智慧文旅:开发AR陶瓷文化导览系统,游客通过手机扫描古窑遗址即可观看历史还原动画;
- 数字文创:利用生成式AI设计具有现代审美的陶瓷纹样,助力传统工艺焕发新生;
- 教育传播:构建虚拟陶瓷制作实训平台,让海外用户通过元宇宙空间体验拉坯、绘彩等工序。
3. 深化国际合作与学科共建
2024年,学院与韩国国立首尔科技大学、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东亚陶瓷数字图谱”研究项目。未来还将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遗产保护”教席,推动陶瓷文化在全球数字人文领域的学术话语权建设。
四、对数字人文专业的渴望:传承文明薪火,赋能时代创新
景德镇学院对数字人文专业的期待,绝非简单的学科扩张,而是源于对文明传承与科技伦理的深刻思考:
1. 破解传统人文学科的现代困境
在碎片化阅读与短视频冲击下,年轻一代对文化遗产的认知逐渐扁平化。数字人文专业通过虚拟现实、交互叙事等技术,重新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让《陶记》《景德镇陶录》等典籍中的工艺智慧跨越时空,激发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的深层认同。
2. 重塑地方高校的使命担当
作为瓷都唯一本科院校,学院深知:陶瓷不仅是器物,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符号。通过数字人文专业,学院致力于培养既能用Python分析窑址分布规律、又能用美学理论阐释青花意蕴的“新文科人才”,使景德镇从“世界瓷都”升级为“全球陶瓷数字文明枢纽”。
3. 探索人机协同的文明演进路径
在ChatGPT冲击传统知识生产的今天,专业格外强调“技术为人文赋能,而非替代人文”。课程设置中特别加入《数字伦理与文化遗产》模块,引导学生思考:当AI可以自动生成陶瓷纹样时,如何界定原创性与文化根性?这种思辨训练,正是数字人文教育的终极追求——在算法时代守护人性的温度。
结语:在数字土壤中培育文化新芽
景德镇学院数字人文专业的建设,恰似一场“古窑新生”的现代隐喻:用数据代码重新点燃千年窑火,让青花翠色在虚拟与现实间流转生辉。这里不仅是技术的试验场,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当学生们的指尖在触摸屏上复原古瓷裂纹时,他们书写的不仅是数字档案,更是一部关于文明续存的当代史诗。在这条道路上,景德镇学院正以瓷为媒,以数为翼,为中国数字人文教育贡献独具特色的“景德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