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学院人文学院是学校重点建设的文科学院之一,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扎根千年瓷都文化沃土,深度融合景德镇陶瓷文化底蕴,形成了“以文化传承为根,以实践育人为本”的办学特色。
学院下设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管理等多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依托景德镇独特的陶瓷历史文化资源,开设陶瓷文献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特色课程,构建了“文化+产业”“理论+技艺”的跨学科培养体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副教授占比超40%,博士学历教师占比达35%,多人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
学院注重学术研究与地方文化服务协同发展,建有省级陶瓷文化重点研究基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等平台,与故宫博物院、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等机构开展深度合作。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竞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为地方文化教育、文博机构及文化创意产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人文学院始终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立足赣鄱,辐射全国,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人文教育与研究高地迈进。
景德镇学院人文学院的数字人文专业深度融合地方文化特色与国家战略需求,依托景德镇千年瓷都的文化底蕴与数字技术的前沿发展,致力于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下从专业定位、课程特色、培养模式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展开介绍:
一、专业定位:立足瓷都文化,服务数字转型
景德镇学院人文学院于2024年获批设立数字人文专业,成为全国首批加入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的高校之一。该专业以“文化+技术”为核心,聚焦陶瓷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应用,例如陶瓷文献数字化、非遗技艺虚拟展示、陶瓷文化IP开发等方向。其目标是为文博机构、互联网企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输送既懂陶瓷文化传承又掌握数字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助力景德镇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
二、课程体系:跨学科融合,凸显地方特色
课程设置以“陶瓷文化+数字技术”双主线构建,涵盖三大模块:
1. 人文基础:包括陶瓷史、景德镇地方文献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等,强化学生对陶瓷文化本体的理解;2. 数字技术:开设Python语言、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数字建模等课程,结合网页1提到的核心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等;3. 实践应用:依托“陶瓷文化重点研究基地”等平台,开展陶瓷文物三维扫描、虚拟博物馆设计、数字文创产品开发等实践项目,对接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等机构的真实需求。
三、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协同创新
学院通过“校-企-研”联动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 校企合作:与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参与数字展览策划、陶瓷文化数据库建设等实际项目;
– 跨学科协同:整合计算机科学、艺术设计等学科资源,开设“陶瓷文献数字化处理”“非遗技艺虚拟再现”等特色课程,呼应《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的意见》中“语言+技术+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
– 国际视野:通过数字人文发展联盟平台,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合作,引入前沿研究成果与教学模式。
四、发展前景:政策赋能,引领区域创新
1. 国家战略支持:教育部等部委明确提出加强“语言+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语言文字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数字人文专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2. 地方产业机遇:景德镇作为全球陶瓷文化中心,亟需通过数字化手段活化文化遗产(如古窑遗址虚拟修复、陶瓷技艺数字化传承),该专业毕业生可投身文博数字化管理、文化IP开发、智慧文旅等领域;
3. 学科升级潜力:数字人文的跨学科特性契合“新文科”建设方向,未来或将成为景德镇学院申报硕士点、打造区域文化研究高地的重要支撑。
结语
景德镇学院数字人文专业以“守正创新”为内核,既扎根于陶瓷文化的千年积淀,又拥抱数字技术的革新浪潮,通过学科交叉与实践驱动的培养体系,为文化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撑。其发展路径不仅体现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使命,更响应了国家“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需求,具有显著的示范意义。
暂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