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青铜神树
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00-前1000年)古蜀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祭祀器物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中国青铜时代体量最大、结构最复杂的青铜铸造艺术品。
历史背景
三星堆青铜神树的制作年代大致处于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这一时期的中原地区青铜文化已高度成熟,而地处四川盆地的古蜀国则发展出独具特色的青铜艺术风格。
从技术角度看,神树采用了分段铸造法,树干中空,壁厚仅3-4毫米,树枝与主干的连接运用榫卯结构,部分构件表面残留朱砂痕迹,表明其可能曾施彩绘。这种铸造工艺既吸收了中原商文化的范铸技术,又结合了本地创新的焊接与套接技法,反映了古蜀与中原的文化交流。

文化内涵
青铜神树很可能是古蜀国"通天彻地"的宇宙树,承担着沟通天、地、人三界的媒介功能。其三层结构可能对应古蜀人的三界宇宙观(天界、人界、地下界),而树座上的山形纹饰和跪坐人像则进一步强化了其神圣性。
太阳崇拜与鸟图腾
神树枝头的鸟饰可能代表"金乌负日"的太阳鸟,与商文化中的"玄鸟"信仰相呼应,表明古蜀社会存在太阳崇拜。
祖先祭祀与巫觋仪式
树座上的跪坐人像双手呈持物状,可能表现的是祭司或巫师在祭祀场景中的角色,印证了《华阳国志》所载古蜀人"重鬼神、好祭祀"的传统。
生命之树与王权象征
神树的繁茂枝叶和花果造型可能象征生命繁衍,而其巨大的体量和高超的工艺则暗示其与古蜀王权的密切关联,可能是统治者"君权神授"的物化表现。
社会功能
青铜神树出土于三星堆祭祀坑,与青铜人像、黄金面具、象牙等祭品共存,说明其在古蜀宗教仪式中占据核心地位。
- 祭祀通天:作为"登天"的媒介,供巫师或祭司在仪式中与神灵沟通。
- 历法象征:树枝的分层与鸟的数量(九鸟)可能暗合古蜀人的天文历法观念,如"九日"循环。
- 族群认同:神树的独特造型可能承载古蜀族群的集体记忆,强化社会凝聚力。

影响与遗产
三星堆青铜神树的发现,不仅改写了中国青铜艺术的谱系,更以其融合中原与地方特色的风格,证明了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其与金沙遗址、湖北盘龙城等地出土的青铜器存在技术关联,表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在青铜时代已有密切交流。此外,神树的神话意象在后世文献(如《蜀王本纪》《淮南子》)中仍有延续,甚至可能影响了楚文化中的"扶桑"传说。
互动体验
体验青铜神树的拼图,感受其精湛的工艺和神秘的魅力。
拖动拼图块到正确位置,还原完整的青铜神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