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母戊鼎

商代晚期 · 国之重器 · 青铜之王

后母戊鼎是中国迄今发现最大、最重的商代青铜礼器,世界青铜器史上的巅峰之作,代表了商代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

文物背景与历史意义

后母戊鼎是中国迄今发现最大、最重的商代青铜礼器,也是世界青铜器史上的巅峰之作。其名称"后母戊"来源于鼎腹内壁的三字铭文("后母戊"),意为"献给母亲戊的鼎"。据考证,"戊"是商王武丁(商朝第23位君主)的配偶之一,此鼎可能是其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所铸的宗庙重器。

名称争议:原称"司母戊鼎",因学者对铭文"司"与"后"的解读存在分歧,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形制与工艺

整体造型:鼎身为长方体,口沿宽厚,双立耳外撇,四足粗壮呈柱形,整体雄浑庄重。鼎耳外侧装饰双虎噬人首纹,体现商代对神权的敬畏(虎象征沟通天地的神兽)。

纹饰细节:鼎身四面中央无纹,周围饰以兽面纹(饕餮纹)与云雷纹地纹,线条刚劲凌厉,凸显神秘威严。鼎足上部浮雕兽面纹,下部素面无纹,形成视觉对比。

铸造技术:鼎身采用分铸法铸造:先铸鼎耳,再将耳与鼎身整体浇铸结合,需数百名工匠协作完成。据检测,鼎身合金比例为铜84.77%、锡11.64%、铅2.79%,符合商代青铜器"六齐(剂)"的配方规范,硬度与韧性俱佳。

发现与保护历程

  • 1939年:河南安阳武官村村民吴培文等人掘地时发现此鼎,因体型巨大,为躲避日军搜掠,村民将其重新埋藏。
  • 1946年:鼎被重新挖出,由民国政府接收,后运至南京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前身)。
  • 1959年:调入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 2002年: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文化价值与象征

礼制象征:鼎是商周时期"明尊卑,别上下"的核心礼器,后母戊鼎的庞大体积与精美纹饰,彰显了商王室的权威与祭祀的庄严。

技术巅峰:其铸造工艺代表了商代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展现了先民对金属材料、力学结构与艺术美学的深刻理解。

历史见证:作为殷墟出土的典型器物,为研究商代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手工业水平提供了关键实证。

延伸思考

后母戊鼎不仅是青铜艺术的杰作,更暗含商代"以祭通天"的宇宙观。其纹饰中的饕餮形象,可能隐喻着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与驯服;而鼎耳"虎噬人"的母题,或与商代人殉制度及巫觋文化相关。这些谜题至今吸引着学者不断探索。

文物拼图互动

时间: 00:00

体验说明:点击与空白相邻的拼图块进行移动,还原后母戊鼎图像

结构细节

后母戊鼎整体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鼎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铭文,字体雄健有力,是商代金文的典型代表。

鼎耳高46厘米,厚6厘米,外侧浮雕双虎噬人首纹饰,虎口大张,齿牙锋利,中间夹一人头,充满神秘色彩和威严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