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
—— 人文与科技的对话

用技术解码文明,以人文赋能创新

什么是数字人文?

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 DH)是一门融合人文研究与数字技术的交叉学科。它通过利用计算机科学、数据可视化、文本分析等技术手段,重新审视历史文献、文学作品、艺术遗产等人文资源,为传统人文学科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景德镇学院人文学院数字人文专业培养既具备扎实人文素养,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应对数字化时代人文研究挑战的重要方向。

本专业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社会担当、家国情怀,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国际视野,具备数字人文系统知识,具有数字项目设计与管理、文化资源开发与传播、数字时代融媒体运用与创新等能力,能够在文物管理部门、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互联网行业、媒体行业、广告行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博产业等从事数字人文工作的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数字人文研究场景

核心技术与工具

人文数据挖掘

使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文本挖掘技术分析历史文献、社交媒体文本,发现隐藏的语义关联与文化模式。

可视化与建模

通过Python(Matplotlib/Seaborn)、D3.js等工具,将人文数据转化为交互地图、知识图谱、动态时间轴等可视化成果。

数字保存与修复

运用数字成像、3D建模技术对古籍、文物进行高精度数字化保存,支持虚拟修复与跨时空展示。

典型应用场景

古籍智能整理

通过OCR识别与机器学习纠错,将海量古籍转化为可检索的数字文本;利用主题模型分析不同朝代文献的思想演变。

文化遗产活化

为景德镇陶瓷文化遗址构建数字孪生系统,结合VR/AR技术实现沉浸式文化体验,推动传统文化传播。

文学跨媒介研究

分析同一文学作品在不同媒介(如小说、电影、游戏)中的传播路径与受众反馈,揭示文化意义的动态演变。

社会文化分析

挖掘社交媒体文本,追踪流行语、网络文化的变迁,为社会学、传播学研究提供实时数据支持。

学习成长路径

1

基础素养

修读历史学、文学、艺术史等基础人文课程,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文化敏感度。

2

技术入门

学习Python编程、数据库基础、数据可视化工具,掌握人文数据处理的核心技能。

3

实践项目

参与古籍数字化、文化遗产可视化等真实项目,在实践中融合人文视角与技术方法。

4

前沿拓展

关注AI生成内容(AIGC)、元宇宙等新技术对人文领域的影响,探索跨学科研究方向。